摘要:經濟周期運行的起伏是周而復始的。當前經濟處于短周期高點的下行階段,經濟增長仍面臨壓力,尤其是2017年下半年。
2016年12月16日-18日,新視野、新思維、新起點——“2017年大宗商品市場高峰論壇暨‘我的鋼鐵’年會”在上海盛大開幕,來自鋼鐵產業(yè)鏈、下游家電、汽車、機械、建筑企業(yè)以及金融機構、行業(yè)協會、政府機關代表濟濟一堂,論產業(yè)形勢、號經濟脈搏。
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奉上的精彩干貨,看重量級專家如何解讀市場境況、預測經濟風云。
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朝才:
2016年的財政政策主要有四大特點。第一,稅收。也就是減稅,通過“營改增”來實現,我國減稅已經達到5000多個億。第二,國債。也就是擴大國債規(guī)模,通過公共投資刺激經濟。第三,支出。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6%左右。第四,地方政府融資。如,國開行為首的三大銀行,發(fā)行了數千億專項債。同時,很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還在繼續(xù)發(fā)揮作用。
2016年經濟增長的特點是緩中趨穩(wěn),圍繞“三去一降一補”進行改革,目前來看,在經濟增長,一、二線城市房地產、主要工業(yè)品價格、物流量、用電量方面都顯現了一定的政策效果。
2017年,中央提出穩(wěn)中求進,因為有一些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。首先,經濟發(fā)展與環(huán)境仍有矛盾。其次,我國存在產能過,F象,民眾卻大量赴海外消費,國內自身需求沒有得到解決。再次,存在地方保護主義,管的太嚴。此外,國家的科技創(chuàng)新能力不足,房價與房地產市場等問題也仍存在。
除此之外,我國存在產能過剩現象,另一方面,民眾卻大量赴海外消費,國內自身需求沒有得到解決。
當前我國國家債務總額占GDP比重在40%到50%,發(fā)達國家設定的上限在60%;诙喾N復雜多變的市場情況,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。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要降低企業(yè)稅費負擔,要保障民生兜底。
當前,我國增值稅稅率檔次太多,建議應盡可能減少;應對地方政府的資金需求,還是需要適當的擴大債務觀念,支持國家的經濟建設。
展望2017年財政政策,我國還是需要集中在民生、城鎮(zhèn)化、改革、創(chuàng)新、扶貧、“一帶一路”、國防外交等方面。
2017年政策工具將多樣化,地方債制度將以多種方式、擴大額度等形式呈現。同時,要引導基金市場化運作。事實上,很多省已成立了產業(yè)引導基金。
舉個例子:重慶政府拿筆錢成立股權投資引導基金,這個基金再運作子基金;鸾浝斫o他一個億,他做成三個億四個億。然后選中小企業(yè),選什么企業(yè)都可以。主要是中小企業(yè)。選出來之后,子基金公司去投資。投了之后,這個企業(yè)做好了,將來上市之后,政府就退出,再去投別的企業(yè)。
此外,王朝才還指出PPP——政府企業(yè)資本合作的優(yōu)勢。不過,他指出一方面政府對PPP的效果或還有偏見;另一方面,政府在進行與企業(yè)資本合作產生矛盾時,應該上民事法庭,他主張類似法律進行修改。
著名經濟學家、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小年:
2015年社會融資總量為15.4萬億,比上年減少4700億元。而2016年前11個月達16.1萬億比去年同期增加2.5萬億。
當前我國貨幣流動性已經達到歷史最高。M1爆發(fā)性增長,主要是定期存款轉化為活期存款。企業(yè)、老百姓不用定期存款,而是取款購房購車,提高了貨幣周轉速度和流動性。
這看似“四萬億”以來的第三次刺激,前兩次刺激政策已經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。“新常態(tài)”下存在舊心態(tài),靠貨幣、財政拉動需求,不符合供給側改革的中央精神。
當前比較的憂慮是“舊常態(tài)”會卷土重來:經濟下滑、政府刺激、短期繁榮,卻留下更多結構性扭曲,為經濟長期調整留下更多困難。
我國的去產能才剛剛開始,遠未結束。居民在加杠桿,國企、政府去杠桿。只有貨幣退潮才能看清真實需求,而短期經濟反彈反而增加了長期調整的困難。如果“三去”(去產能、去庫存、去杠桿)半途而廢,中國經濟的系統風險毫無疑問將繼續(xù)上升。
目前來看,新的增長點只能來自于供給側創(chuàng)新,而創(chuàng)新絕非一日之功,供給將最終決定需求。
第一、消費需求來自居民工資收入,勞動生產率決定工資收入,企業(yè)效率決定勞動生產率。第二,投資需求依靠企業(yè)利潤和借債,當前企業(yè)債務水平過高,只能依靠企業(yè)利潤,也就是企業(yè)效率需要提高。第三,政府開支來源于稅收,即依靠居民和企業(yè),還是需要注重效率的提高,也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。
在執(zhí)行供給側政策之際,要尊重和保護私人產權,堅定民間信心。而企業(yè)在應對時需要注意的是既不可陶醉在短期行情中,也不能預期持續(xù)的刺激政策;放棄把握宏觀節(jié)奏打敗市場的幻想;抓緊以創(chuàng)新為主軸的企業(yè)轉型,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。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核心與關鍵應是研究和開發(fā),是創(chuàng)新。
按人均GDP來算,中國剛接近一個中等發(fā)達國家水平,潛力還相當大,肥沃的商業(yè)土壤、豐富的企業(yè)家資源、務實的政府政策,我們“既不可盲目樂觀,也沒有理由對未來感到悲觀。
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:
2001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經歷了四個短周期,當前已經度過了第五個短周期的上行周期頂部。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、新開工面積、新建住宅價格周期也正貼合了經濟四個短周期的走勢。
另外,就廣義M2來看,其與房地產銷售數據的波峰和波谷基本同步,而房地產銷售領先于房屋新開工面積,房屋新開工面積又與房價運動軌跡、工業(yè)增加值大致同步,工業(yè)增加值則領先于CPI。
經濟周期運行的起伏是周而復始的。當前經濟處于短周期高點的下行階段,經濟增長面臨壓力(尤其是2017年下半年)。
不過,2017年上半年經濟不會太差。一方面,當前政府活期存款已經超過企業(yè),政府手中的資金可以很大程度上支持基建投資。另一方面,2016年樓市銷售回暖,房地產企業(yè)不差錢。
2015年的“8.11”是匯率預期變化的分水嶺,把“8.11”之前一年和之后一年做一下對比,看一下有什么大的變化?
進口商,出口商(居民)使用外匯規(guī)模很大,不過,對比“8.11”匯改新政前后,進出口差額變化不大。本地投資者(居民)使用外匯規(guī)模較大,對比“8.11”匯改新政前后,配置海外資產的變化適中。
真正變化大的是海外投資者(注冊在海外的投資者,按照國際收支表上來看,是非居民,并不代表他不是中國人。)和中央銀行。其中,海外投資者匯改之前全部負債為1861億美元,匯改之后,資金凈流出665億美元,兩者相差2526億美元。這是因為海外投資者對匯率更加敏感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外匯市場做主的是中央銀行,人民幣匯率市場仍然是官方定價,人民幣中間價制定基于三大原創(chuàng)考慮:以市場供求為基礎,參考籃子貨幣,保持人民幣匯率合理、均衡匯率水平上基本穩(wěn)定。體現在人民幣對美元的走勢來看呈現出“美元強,人民幣貶值;美元弱,人民幣穩(wěn)定”。
從匯改前后一年的資本流動變化情況對比來看,本地居民投資者的新增資本外流不大,國外投資者減持人民幣資產變化較大,但是與近期的房地產價格高漲的關系不必高估。
預計2017年人民幣想升無望,想貶很容易。大概可以有兩種情景。第一種情景,還是按照目前,它會階段性的貶下去。第二種情景,如果市場上壓力太大,定價規(guī)則會變化,干脆重新盯住,盯住三個月之后,馬上單邊貶的預期就會發(fā)生調整。
